,共同承载着郑州体育记忆与城市活力的地标性建筑,自建成以来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赛事活动,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见证了郑州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城市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生动体现。
郑州体育馆、郑州市体育场地处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紧临丹尼斯商场,面向人民路,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优化了大型赛事分流承载能力,更成为周边市民“十五分钟健身圈”的黄金搭配。
在交通方面,一场一馆的优势更为凸显。紧邻地铁1号线人民路站,以及多条公交线条线路,让市民能够轻松选择公共交通前往。无论是日常健身,还是观看赛事,便捷的交通都极大地降低了出行成本,提高了可达性。
市体育馆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7380平方米,是一座方正大气的建筑。馆内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上层为比赛大厅,下层设有贵宾休息室、运动员更衣室、训练房等配套设施,馆内看台可同时容纳3038名观众。隔街相望的市体育场始建于同年,占地面积17534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看台可容纳观众2000人左右,看台下精心布局的休息室、医疗室等空间,为赛事组织提供坚实基础。
在郑州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两座体育场馆以地理相邻、功能互补的姿态,共同构筑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骨架。
2019年,两座场馆作为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体操、木球比赛的核心赛场,迎来了全面升级改造。此次改造使其配套设施和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改造后的市体育馆能够容纳电子竞技、篮球、体操等数十项室内竞赛项目,同时,它还能满足文艺演出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要求。市体育场改造面积为10000余平方米,通过改造塑胶跑道、足球场焕然一新,改造工程不仅满足了该赛事需求,更着眼于赛后惠民利用,以民族运动会为契机,助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1985年,郑州体育馆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青少年运动会,后又相继举办了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一系列重要赛事。2025年7月11日,“健郑球王”郑州乒乓球精英大奖赛在这里燃情开赛,比赛汇聚了44支队伍的288名运动员,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来观看,体育馆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郑州市体育场也承办了省、市多项比赛,同时专注人才培养,坚持“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原则,数十年来向省队和国家队输送大批运动员,在各级运动会及各类城市运动会上屡创佳绩。
郑州体育馆和体育场,不仅仅只是体育场馆,更是郑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它在城市中心持续散发着活力,为市民带来更多精彩赛事与文化活动,吸引着更多人加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3.体育馆室内外围走廊及室内篮球场地(羽毛球、篮球、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