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雄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随着裁判机启动键按下,六个身高1.2米的双足机器人瞬间启动,围绕足球展开逼抢、防守、射门……这场既没教练指挥也无需遥控的比赛并非电影场景,而是“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机器人AI足球赛”现场。
记者在现场发现,本次参赛双方清华大学“火神队”和沈阳城市学院“蓝鲸队”的选手们看似轻松,但他们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正无声运行。
硬件是躯壳,算法才是灵魂。这场充满未来感的比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代码架构与算法策略的科技较量。
“整场比赛全靠AI程序算法独立完成,我们只需在赛前对机器人进行编程调整就能实现对现场比赛的指挥。”“火神队”选手李孟涵指着刚完成大力抽射的机器人告诉记者,本次使用的大模型是由清华大学团队和字节跳动团队共同研发的基于视觉的端到端自主踢球算法HumanoidKick。该算法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实现了“找球—追球—踢球”全过程的连贯统一策略。不久前,“火神队”正是凭借此技术,在巴西机器人世界杯人形成人组比赛中为中国队首次捧回冠军奖杯。
说话间,“火神队”机器人完成抢断,突破对方防守,巧妙地将球踢入球门。李孟涵介绍,传统AI方案依赖预设动作,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常会卡壳。而HumanoidKick构建了从“看”到“动”的毫秒级响应链条。更关键的是,它经历了仿真环境中数千次极端场景的特训,才得以在真实赛场稳定发挥。
下半场比赛,一个机器人在激烈对抗中因视觉定位判断失误冲出边线摔倒,工作人员立即进入现场,将其移出场外“救治”,并罚停10秒才能重新入场。
“每场比赛结束后,大模型都会在后台自动生成比赛日志,我们会根据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对大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面对小插曲,李孟涵一边为机器人加油,一边思考着算法策略如何改进。
随着终场哨响,大赛总导演卢钊凯总结:“雄安新区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自规划伊始就系统化、前瞻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城市基因。这场在雄安上演的对决,不仅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科技秀,更是中国在机器人感知算法、实时决策和多智能体协同等尖端领域不断突破、走向世界前沿的生动见证,与雄安对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高度契合。”(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李 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