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孙杰)令人瞩目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将开始。8月9日,国家速滑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与体育跨界活动。北京篮协副主席、青少年发展委员会会长焦健,前国家女篮队员、现从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张晓妮,北京四中青少年选手帅诏鸣等篮球运动员,受邀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与“钢铁球员”展开一场充满科技感的亲密互动。
赛训基地内,1米多高的“钢铁球员”处处可见。各参赛队正抓紧时间调试机器人状态,有的在进行算法优化,有的在进行战术演练。机器人战队现场向篮球运动员展示了包括传球、定点射门等日常训练内容。
“来,先握个手!”互动体验环节,在工程师的指导下,3位篮球运动员拿起遥控器,操控机器人完成迎宾握手、自主起身、弧线射门等一系列动作。
机器人到底怎么打比赛?一场3对3机器人足球训练对抗赛随后上演,让在场观众先睹为快。场馆中央缩小版的绿茵场上,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之光”战队与北京建筑大学“驰稳”战队的“钢铁球员”展开激烈角逐。比赛全程采用AI自主决策模式,无需任何人工遥控。“钢铁球员”以流畅精准的防守、突围、进攻、破门系列战术执行,以及摔倒后自主起身继续比赛的表现,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体验很新奇,咱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太快了!”尽管是跨项目观赛,焦健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机器人展现出的运动能力令他对体育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认识。“机器人未来很可能成为运动员训练中的重要伙伴。”他期待,以后机器人能在“体育+教学”方面有更多表现。
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是运动会各赛队打磨技术的平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赵东伟介绍,已有500个队次在这里训练,训练时长非常可观。各赛队相互切磋学习,不仅能提高成绩,也能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