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关心这样的人,这一类人,这类事件的出圈,代表了什么样的风向?对我有什么意义和借鉴?
但哈佛竞争确实太激烈了,斯坦福给的奖学金也不足,所以后来申请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文理学院——威廉姆斯。
刚毕业几年的时候,有一次同学聚会,有个同学说,你哈佛毕业,回到中国怎么地,目标也得是个省长级别吧。
如果说考试分数代表了你学习的能力,那推荐的综合评价,代表了你以后混出头的可能性。
短视频兴起以来,除了那些做直播带货的,在知识付费领域最赚钱的就这么几类。
他不是人为设计的,一开始在上面做什么的都有,但是很多方向不赚钱,所以就被淘汰掉了。
北大毕业生,出去找工作可能就第1份工作,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单位,可能就1万到2万块钱。
但是如果你去教别人怎么考试考清华北大什么的,就冲你这个名头,2万块钱一个学生,一年招三五百个学生,一点问题都没有。
是因为整个留学圈,在背后推波助澜,蒋雨融的人物画像特别符合他们的客户画像。
家里有一点钱,是小领导,孩子也很努力,想通过留学、读书策划,实现阶级跃迁。
但这种推动让事件彻底出圈了,被暴露在互联网最大层面,进行显微镜式的讨论和深挖。
在这些留学规划潜在客户的眼里,蒋雨融是我们自己人,是榜样,是可以触摸的目标。
所以现在的流量圈子还很乱,因为那些看不懂的,都以为流量越大越好,越火越好,越出圈越好。
KK、当年明月、龙天霸那些不出世的高人,让信息茧房里的普通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而短视频时代,因为算法的原因,作为生产端的视角,万叔看见的趋势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