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亦庄举行。随着比赛临近,参赛机器人在跑道上进行了首次路测。路测期间,机器人们表现如何?一起来看看这场前所未有的科技盛事。
3月28日晚,在北京亦庄,报名参加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机器人进行了第一次实际路面测试。来参加此次测试的,有来自6家机器人参赛队的机器人,占到了所有参赛队伍的近四分之一。这一首创之举不仅为科技与体育的结合开辟了新方向,也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测试舞台。
第一台出发的是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该机器人身高约1.8米,相较于其他人形机器人,其较大的步幅显著提升了奔跑速度。经过现场引导员的指引,天工机器人顺利向前奔跑,展示了其强大的运动能力。
紧接着出发的是来自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松延机器人身高约1.2米,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先进的关节设计和驱动系统,使其具备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能够实现迅速转向和复杂动作。看上去小巧可爱的它在跑动时,仿佛像个活泼的小朋友,给测试增添了不少生动色彩。
经过简单的测试后,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了机器人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表示,除了有人为的操控,部分机器人具备自主行走的能力,可以根据预设的导航路线行进,并在过程中进行避障。这种离线自主运行能力为机器人半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完成21公里的比赛,几乎每台机器人都需要在途中进行几次更换电池的操作。期间,每支队伍都配备了保障团队,类似于F1比赛中的赛车维修。大约5分钟内,天工机器人顺利完成了首次换电,随后继续沿着跑道向前行进。
参与测试的机器人数量有6支,各自有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测试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一支来自上海的队伍则更注重机器人的足底适应性,重点评估机器人的上坡、下坡和耐力等方面的表现。行业专家表示,这些算法策略亟需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然而,原本顺利的路面测试在进行约40分钟后,发生了意外。测试过程中,天工机器人在跑到6公里左右时出现了故障,左脚踝连接处发生断裂,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更换机器人。这一突发状况虽不影响整体测试进程,但也让参与人员意识到技术研发中的不确定性,这为后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测试,第一台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初轮测试。伴随着轮换电池的成功,这些机器人展示出了可喜的稳定性和运动力,工作人员尽心收集的数据将为比赛前的调试和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那么,机器人半马的赛制究竟如何?根据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安排,赛事遵循‘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的原则。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将在同一时间鸣枪起跑,每个参赛项目的机器人将共享相同的跑道,但彼此将由铁马与绿化带隔离,确保双方的安全。
赛事全程长达21.0975公里,设置了7个补给站,特别是针对机器人的补给方案,内容涵盖电池更换、安全设备及其他辅助工具,充分体现了赛事的专业性与安全性。比赛期间,将有裁判员与保障团队全程跟随机器人,确保一旦出现任何突发情况,保障团队能够及时作出应对。
尽管有些参赛机器人并不是专门为奔跑而开发,但它们为参加马拉松带来了重要的研发契机。以往的人形机器人多在实验室的相对封闭环境中进行性能测试,其对真实场景的适应性有待提升。此次马拉松赛成为检验新人形机器人性能的良机,不仅验证了机器人的综合场景适应能力,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机器人马拉松是科技与产业的一场马拉松,象征着未来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机器人纵观整场比赛,需兼顾长时间的双足行走、复杂的路况变化以及不时可能冒出的突发状况。这些挑战将考验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确性、芯片运算速度以及算法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
委员会还表示,尽管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面临跌倒或部件缺失等问题,但大家希望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这场全球首个机器人马拉松。这不仅是对科技活动的支持,也能为工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人类世界的应用将愈发广泛。2025年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将不仅是一场运动赛事,更是人类与科技的一次思想碰撞。通过这项赛事,希望能借助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的共同参与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未来的科技道路开辟更广的前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