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气息,参赛选手们聚精会神,有人在为机器人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有人则在笔记本电脑上调试参数。场馆内,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起跑信号声,双足人形机器人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伺服电机的嗡鸣与观众的欢呼交融在一起,让这条未来感十足的赛道瞬间沸腾——这正是以“智竞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现场。
本次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共有来自全球五个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赛事为期三天,从8月15日持续至17日。280支队伍将带着127个品牌的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围绕26个赛项展开激烈角逐。
竞技赛是整场运动会最能体现“运动属性”的部分。跑道、场地和器械都与真实体育赛事高度接近,而机器人要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平衡、完成冲刺,这不仅是对硬件设计的检验,更是对算法稳定性的考验。
在100米与400米赛跑项目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Bistu神行太保”展现出稳定的节奏,虽然速度不是最快,但重心稳得像钉在地面。
“我们选择松延动力的机器人,是因为它稳定性比较强。”队员说,“精准调试参数:平衡、速度、手柄配合,这些才是决定成绩的核心。”
这名物联网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是在大一下学期,当时是一个小型格斗机器人:“那次经历让我知道,机器人不仅是课堂概念,而且是一个能跑能跳的伙伴。”队员说,“有人说我们报这么多项目是‘自信’,其实是因为有底气。未来,我们希望在校园里自主研发整机,带着它取得更好的成绩。”
另一条跑道上,城市之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正在进行1500米长跑。这个项目考验的不只是速度,更是耐力与散热性能。
“之前机器人常因关节发热停转,我们加了过热保护程序,还优化了步态,让动作更像运动员。”队员回忆备赛时,团队几乎整周连夜调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降低比赛的失误率。这不仅检验了硬件,也检验了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
“在这些跑道上,速度当然重要,但同样更为重要的,却是‘稳定’。当‘稳定’累加到一定阈值,它就会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速度’。”另一位队员说。
在另一片绿茵场上,足球5V5赛场的热度丝毫不亚于田径赛。清华大学“火神队”的机器人在绿茵场上来回穿插,精准传球、干净利落地射门。机器人脚尖轻触球的瞬间,仿佛有了人类球员的灵巧。
“远射是通过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实现的。我们奖励‘像人’的动作,惩罚‘不像人’的动作,经过上千万次训练,机器人自然就学会了。”队员解释,“我们的优势是感知精准、定位迅速,所以能完成更复杂的配合和过人动作。”
这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将运动会视作算法试验场。“未来我们要让机器人不只是‘脚上功夫’,还要实现全身运动,把上肢操作和下肢运动结合,扩展到篮球、排球等更多领域。”
相比竞技赛追求速度与力量,场景赛更像是面向现实的“技术演练”。在医药场景赛场,中国人民大学“RUC-HuHa”战队的双臂机器人正拆药分装。
“药板滑,爪式机械臂不好抓握;药粒要完整挤出,不能飞到操作台外边。”队员解释,“比赛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利用VR设备对机械臂进行摇操,实现人机同步,机械臂必须和人手的动作高度匹配。虽然药品拆分场景目前机器人实现的成熟度有限,但药品分拣等其他场景已经接近应用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机器人会进入真实医院场景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酒店场景赛上,来自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BIGAI-Unitree”战队使用双足机器人完成了房间清洁服务的任务。
“大多数队伍用轮式机器人,稳定且快,但我们坚持用双足机器人——这是人形机器人大赛,我们想更贴近主题,更想测试算法极限。”队员指着背后的外部挂载计算设备,“机器人算力不够,我们加了小型计算模块,配合自研控制软件,让它能完成复杂抓取。”
“清洁房间垃圾最难,瓶子、袋子形态各异,必须用灵巧手配合算法实时调整抓取策略。”
这些任务看似琐碎,却直接对应现实需求:未来的药房、酒店乃至家庭,都可能因这些技术变得更高效、更智能。
在篮球项目中,河北工程大学UPRE机器人团队遵循“简洁与高效”的设计理念,围绕“投篮投中”核心目标,设计了命中率高、故障率低、响应速度快的推射机构——斜面支撑和直线导轨,篮球推射干净利落。
“两台机器人从样机制作到程序设计,从机构到电控,从运动控制到环境感知,均由我们队员自主研发。大二学生是团队主力,每一届都是‘年轻阵容扛大梁’,最大挑战是机构与算法的融合。完成准确投篮是第一任务,机器人系统稳定可靠‘不出故障’是基础。”队员说。
另一边,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的乒乓球机器人,则结合了高速视觉捕捉与模仿学习算法。
“通过双摄像头对球的轨迹进行捕捉,从而计算出球的落点,再驱动机械臂回击。现在对固定发球准确率极高,但与真人对打还在提升。”研发人员说,“我们想利用这次赛事收集各种各样的人打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未来训练出能挑战世界冠军的乒乓球机器人。”
在表演赛的灵机一动项目里,关于如何让机器人稳定发挥,北京建筑大学给了一个很“工程师”的答案:把能遇见的问题都提前遇见一遍。他们列过一张长长的“黑名单”,比如莫名乱动、过热、低电导致动作迟缓……“我们把这些都排查到位。比赛时没再出现新的故障。”
真正的临场能力,不只是“漂亮动作”,更在应急。被问“突然过热怎么办”,队员说得很坦诚:“冰镇喷雾。”这听上去朴素,却非常实用,“在复杂系统里,最靠谱的处理往往是最简洁的那条路径——先把温度拉回安全区,再谈性能与优化。”队员说。
赛场外,猎户星空的语音交互服务机器人在“冰丝带”穿梭,为观众提供讲解与引导。
“环境嘈杂考验语音交互能力,但我们的AgentOS系统能一键学习场馆知识,实时应答率很高,还能根据孩子与老人的语言习惯调整回答方式。”研发人员介绍。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回答“厕所在哪”,还能主动提醒“小心地滑”。它们让赛事不只是硬邦邦的科技竞技,也多了几分人性化与温度。
这些“场外队员”没有“成绩单”,却让整场活动变得更顺滑。与赛道上的“快”和“稳”相呼应,服务机器人的“准”与“暖”,共同拼起“面向真实世界的机器人群像”。
近年来,中国通过《“十四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而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前沿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当灯光从赛道收拢,观众开始散场,后台的调试灯还亮着。那些日志、版本号与待维修的机械部件,和观众席的欢呼一样,都是这场比赛的一部分。当一台台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赛场”,再到未来的“城市”,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人机协作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