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体育界也在不断探索与科技的结合,尤其是在篮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将开幕,近日,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迎来了篮球运动员们的探访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技与体育的跨界交流,更是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篮球训练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活动的时间定于8月9日,地点位于北京的国家速滑馆。参与者包括北京篮球协会副主席焦健、中国女篮队员张晓妮,以及北京四中青少年选手帅诏鸣等人。活动中,他们与最新研发的运动人形机器人进行了互动,体验到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魅力。焦健在现场表示,他对机器人能够在训练中提供的情绪稳定性和持续工作能力感到惊讶。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人形机器人在体育训练中的潜在应用,尤其是篮球领域。通过与运动员的互动,提升他们对科技的认识,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热身。
焦健在体验后表示,机器人在青少年篮球的推广普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他指出,传统教练在训练中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机器人则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始终如一地进行训练。此外,机器人在训练中几乎不需要休息,只需充电便能持续工作,这使得它们成为了理想的“天选陪练”。
活动现场,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之光”战队与北京建筑大学的“驰稳”战队进行了表演赛。比赛全程由AI自主决策,机器人们展现了流畅的防守、进攻以及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甚至在倒地后能够自主起身继续比赛,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焦健、张晓妮和帅诏鸣等人都表示,这场表演赛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震撼。他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形机器人篮球比赛将会成为现实。
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自7月初建成开放后,便成为各赛队打磨技术的平台。队伍们在这里进行最后阶段的调试,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做好准备。高小松,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队长,表示他们的队伍在决策阶段已基本完成,现在正集中进行最后的练习。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足球比赛也从最初的2V2逐渐发展到现在的3V3,未来甚至可能会推出11V11的形式。高小松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运动中的表现将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活动能力。
在采访中,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赵东伟表示,已有500个队次在赛训基地进行训练,训练时长相当可观。这不仅提高了比赛成绩,还增进了各队之间的友谊。未来,基地将继续承担各赛队的训练任务,并承接新的机器人产品测试,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升级。
此外,基地还计划进行公众科普活动,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让他们更近距离地接触机器人,提升机器人素养。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体育的结合将会为未来的训练和比赛带来怎样的改变。人形机器人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新的训练方式,也为青少年篮球的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临近,期待这些机器人运动员能在赛场上展现出更为精彩的表现,推动体育科技的发展。
讨论话题:你认为人形机器人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改变传统训练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